校友
来源:国内合作处 作者:国内合作处日期:2025-04-07 审核:新闻中心 点击:
吴启树,96届校友,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,福建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。
夏季午后的雷阵雨,为何有时从南边来,有时从北边来?新闻里常见的台风,它从哪里来,为何影响如此大?
少年时的这些疑问,让吴启树对天气充满好奇,而这份好奇最终引领他走进气象预报的天地,一干就是29年。
1996年,从成都气象学院(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)毕业后,吴启树成为一名天气预报员。那个年代,监测手段有限、预报技术尚有欠缺、气象数据也不充分,预报准确率饱受质疑。朋友们常调侃天气预报像‘抽签’。”但他始终坚信,天气变幻莫测,科学规律有迹可循,每一次误差后的反思与矫正是推动进步的动力。于是,“提高预报准确率”成了吴启树不懈追求的目标。
天气预报是基于大气科学的理论和技术。由于大气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,即使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模型,也无法完全准确地预测天气的每一个细节和变化。“就像泼出一盆水,我们难以精准预测每滴水珠的落点,但如果仔细观察水量、泼水方向和落地距离,便能大致判断哪些区域更可能被打湿。”在吴启树看来,提升预报精准度的关键,在于持续检验、总结、复盘,并结合运用智能预报算法优化技术方案。
2015年,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在福建举办。吴启树作为首席专家组成员之一,承担全省各赛区天气趋势分析及场馆精细化预报等工作。面对全省10个赛区、数十个室外场馆的复杂天气需求,仅靠经验预报远远不够。于是,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,研发出逐小时、多要素的多场馆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(FZ-ecmos),高温平均绝对误差低于0.9℃,晴雨准确率达90%以上。这一成果迅速推广至全省预报业务,并催生了第一代“福建OTS算法”。
此后,他持续优化“福建OTS算法”,将预报精度从全省1000多个“站点”细化至十多万个“公里级格点”,有效破解传统预报方法在复杂地形区域降水预报误差大的难题,显著提升了福建省综合预报质量。
吴启树对精准预报有着执着追求。“有时灵光一闪,哪怕半夜也会起身测试。”吴启树笑称自己像“打了鸡血”的程序员。
“每一个算法背后,都需要不断地调试参数、修改细节,在反复比对中寻找最优解,这需要高度的耐心、细心和恒心。”福建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韩美感慨,每一个投入业务应用的算法,都经历了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尝试。“经常看到他利用休息时间在单位分析数据。”
2024年,第3号台风“格美”正面袭击福建,吴启树及团队严阵以待,紧盯台风路径、中心气压、移动速度、最大风速等变化情况。在应对过程中,他们自主研发的福建省精细化气象要素客观预报系统(FZMOS2.0)、极速外推定量预报产品(FJEEP)等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表现出色,实现降水、温度、大风等气象要素的客观预报,0—2小时短时临近预报的自动化、逐5分钟滚动式更新,为防灾减灾提供了高效稳定的技术支撑。“预报员的职业生涯,是不断与‘忐忑’和解的过程。”吴启树这样描述自己的日常。台风登陆位置是否准确,突发强对流天气预警是否及时,都是他夜不能寐的牵挂。
多年来,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,包括准对称滑动训练期取样技术、昼夜分离订正算法、多模式最优动态权重集成算法等,弥补了传统预报方法对气温季节循环和日变化特征订正不足,在缩小气温平均绝对误差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,有效降低了台风、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误差。
29年来,他始终扎根预报一线,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、全国智能预报技术方法交流大赛5个项次一等奖,5次获评全国优秀值班预报员,5次在全国天气预报技能竞赛中获三等奖及以上,两次获省五一劳动奖章,并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……这些荣誉,是他孜孜不倦追求精准预报的最好见证。
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对吴启树而言,既是肯定,更是鞭策。“100%准确或许难以企及,但我们可以无限逼近,让防灾减灾的‘安全网’织得更密。”他说。